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科技创新

能源交通融合研究中心

中心聚集了清华大学院士、杰青等在内的各类专家人才,面向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能源互联技术、电气化交通等重点方向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推进能源、交通、汽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和场景落地。

下属研究所

01

轨道交通能源互联网研究所

研究所面向轨道交通双碳重大需求,提出新一代轨道交通柔性供电装备与系统技术思路,基于大功率电力电子、协同控制和多能融合的柔性交直流牵引供电技术,综合解决既有电气化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在运能提升、外电源优化、节能减碳和电能质量等方面的痛点问题,在核心装备研制、系统分析认知、规划设计、运行控制、故障防御等方向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工作。


【了解更多详情】

02

航空电推进研究所

研究所致力于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分布式电推进飞行器及智能无人机提供高效、低碳、智能化的全链条解决方案,提出的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模式理论和针对高超声速湍流的雷诺平均/大涡模拟混合方法已应用于多种飞行器自然转捩,有力支撑了热防护结构和推进系统的精细化,并经过多发飞行器试验验证。


【了解更多详情】

核心技术/产品

轨道交通能源互联网技术


研究所锚定国家双碳重大需求,依托先进电力电子变流技术和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技术的深度融合围绕城轨新一代柔性直流牵引系统以及铁路新一代全贯通式同相牵引供电系统两大核心,力争突破长链式/变拓扑/超多端全电力电子系统关键技术,达成轨道交通能源互联网在数十端、百公里规模下实现数十毫秒级运行控制以及百兆瓦级可再生能源灵活接入,实现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性能全面提升、电网和轨道交通互动融合、轨道交通沿线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用。

  • 轨道交通能源互联网规划设计技术

  • 轨道交通能源互联网运行控制技术

  • 轨道交通能源互联网故障保护技术

  • 轨道交通能源互联网能量变换装备技术


1741310418166
图:轨道交通能源互联网示意图

图片1
图:团队核心技术布局图

图片2

图:系统保护装置

图片3

图:双向变流器保护装置

图片4

图:团队研制的9MW双向变流器外观

*研发团队:轨道交通能源互联网研究所

AI设计螺旋桨技术


  • AI设计无人机螺旋桨技术通过深度强化学习与计算流体力学耦合,实现多目标参数优化

  •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的智能算法可自主生成数千种翼型方案,结合高精度流场仿真数据训练神经网络,在升阻比、噪音抑制和结构强度间取得最优平衡

  • 针对螺旋桨设计程序复杂,AI设计螺旋桨通过智能优化算法显著提升气动性能与能源利用率的同时缩短传统试错周期

图片5

*研发团队:航空电推进研究所

应用案例

  • 全贯通式同相牵引供电系统示范工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线

    与中铁电气化局就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线达成重大科技项目合作,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例全贯通式同相牵引供电系统。

    图片7

    图:团队研制的静止功率变换器阀塔
    图片8
    图:团队研制的贯通同相控制保护系统

  • 柔性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示范工程-北京地铁13A线、天津中心城区至静海市域(郊)铁路首开段

    与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承担北京市科委课题“城市轨道交通柔性直流牵引供电系统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研究”。北京地铁13A线将成为国内首条具备多所协同控制能力的城轨柔直牵引供电系统工程

    与天津市地下铁道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开展天津中心城区至静海市域(郊)铁路首开段柔性直流牵引供电示范项目。该工程已成功申请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示范工程。项目投运后,将成为我国首个光伏直接用于牵引负荷供电的城轨牵引供电系统工程

    1712128118384

    1712128167949

  • 1.5kg多旋翼用动力套装

    应用AI设计螺旋桨技术,研制的1.5kg多旋翼用动力套装可对标大疆无人机浆叶性能。

    图片6
    图片7